|
|
为了共同的心愿 (转玻璃窗的眼睛贴)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31 次) 时间:2004-03-05 09:44
来源:动力人生
为了共同的心愿 2月28日,息烽县小寨坝镇荷包场小学。 原本在周末,很是安静的学校,此刻,却是人声鼎沸:校门口,横七竖八地停了好几辆汽车;不大的操场上,也是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远远地,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些外来人。 “听说是贵阳来的。”有小孩在小声嘀咕着,“是来给我们送学费的。” 这话迅速在孩子们中间传开。 很快的,好奇的眼神,变成了期待,有的,甚至已经有些急不可耐了,掂起了脚,伸长了脖子,只等着募捐仪式的开始。 在我省,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只好中途辍学的孩子,有很多,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很有限的。 这些失学的孩子,不仅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也牵动着人们善良的心…… 为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2002年,贵州信息港社区的一群网友,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并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到目前止,已有1000多名儿童在他们的帮助下,回到了学校。 息烽县,就是其中一站。 在与该县团委的合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 在他们共同的召唤下,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了进来。 瞧,那一家三口,不仅带来了玩具、书和衣物,小姑娘还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辍学的孩子,一方面还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受些教育,知道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参加活动的唐先生说。 为了让大家更详细地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此前,他们对该县一些特别贫困乡镇的失学儿童,作了很详细的调查,制作成表,以便捐助人了解这些孩子的真实情况。 表格一份份在人们手中传阅,大家仔细看着,挑选着…… “孩子们都很可怜啊!”看着表格,人们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厚厚一叠表格,几乎每一张背后,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一双渴望的眼睛。 这一双双眼睛,在苦难的生活中,依然渴望着,上学,读书…… 苦难,太多。表格上,只是这么写着:某某,父亲早逝,家中无固定经济来源,负债累累……诸如此类。 此情此景,只让参加者万般为难,很难作出选择。 供职于事业单位的刘先生,本打算只捐助一人的,可看到一个带有残疾的小女孩时,渴望读书的她,深深打动了刘先生。他的预算里,又多出了一个孩子。 “唉,真想多帮几个,可惜能力有限,只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孩子,关注这样的事!”刘先生说。 他的话,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期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这些孩子重返课堂。 “城里人“的热情,感动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不少孩子,在见到捐助人时,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在用自己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心中的感受。 由学校到家,只需要半小时的路程。 而这半小时的求学路,对杨佳浩来说,却又是如此的漫长,如此的艰难! 佳浩是荷包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聪明好学的她,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然而,生父早逝,再婚的妈妈,才生下弟弟,暂时还不能干活,一家人就靠继父那点微薄的收入,过日子。 生活都成问题,哪有余钱给她交学费呢? 开学好些天了,都不见佳浩的影子。 当捐助人被老师带到家中时,害羞的佳浩不知道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给大家抬凳子,执意将继父的烟拿给客人抽…… 走了,小姑娘一路跟着,很倔强的,一定要把大家送回学校,怎么也劝不回去。 “随她了。“老师很无奈地说。 活动结束了,城里人的汽车开走了,沿着崎岖的山路,小径、田边,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送别的身影。 没有挥手,也没有言语,只是默默的,送着这些给他们带来希望的人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 当天,共筹集资金一万五千余元。 又有一批孩子可以回学校了,这样想着,大家有稍许的宽慰。 然而,还有更多的孩子呢? 但愿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
此文章相关评论:(论坛方式查看) |
作者: VagabondTony 标题:回复: 时间: 2004-03-05 16:49 呵呵,正想转载眼睛的美文,没想到斑主比我还快,值得表扬哈! [wdb39][wdb3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