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庆--徒步老莞城文稿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34 次) 时间:2019-11-11 11:49
来源:tiger
1.老莞城-四大家族-博厦张家
从姓氏的起源看,东莞张氏为唐玄宗丞相张九龄弟九皋之后,曲江人。其后裔迁居福建福清,至北宋淳化年间(990-994)有张岘为海丰尉来居东莞,为张氏始祖。目前,张氏子孙分支有博厦、篁村、新基、村头、水口、马坑、湛翠等地。张家玉、张敬修、张其淦,张伯祯皆其族人。
莞城博厦,是张姓族人的聚居地,张家是名门望族,在近代,张家精英辈出如星罗棋布。在清代,举人张敬修有修筑 举世闻名的可园,在三亩三(2204平方)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树,堂轩院,一并俱全。它雕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 张敬修官至江西按察歙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面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居巢、居廉在可园十年创建造没骨法、撞粉法画花鸟画家,并予传授,为岭南画派开创先河。
张敬修之后,张家的风流依旧延续,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数著名的抗日将领张达(1896—1975)。张达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先先后参加讨袁(世凯),北伐。陈济棠主粤期间先后任任虎门要塞司令。第二军副军长、军长。抗战期间,历任第62军军长兼琼崖守备司令,第十二集团军参谋长、副总司令,曾参加惠广战役和粤北会战。1945年8月,张奉命与徐景唐到汕头、惠州接受日军投降。后任广州行营高级参谋,于1946年冬,申请退役。1948年,任东莞明伦堂董事长。在任期间,关注莞邑文教、慈善事业,开办龙太行车公司,发展莞邑交通。解放前夕移居香港,1975年在港病故。
此外,张家英才在政治,经济,乃至于科教文方面皆有建树,张家玉后旁裔,张敬修曾孙张孟荣、张伯和昆仲,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后功成身退,未求分文,为世人称道。张敬修玄孙张如,历任东莞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科长,水利科科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科协副主席等职,张如的胞弟,著名作家张十方。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启正,毕生贡献教育事业,于数学各科造诣极深。张启正之子张华夏,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哲学家,
2.四大家族,王屋街王家:进士最多
莞城的西隅,原先是东江冲积下形成的三角洲。这块百余亩的土地时至南宋仍是一片人烟罕至的荒丘,时人管这片地方做“圆沙”,后来因不断有人从外地迁入,该地因而得名为“圆沙坊”。又云:“圆沙圆,出状元”。
结果,此偈仅兑现了一半,状元没有出过,可进士却出了不少,其中以北起振华路,南抵大芳园的王屋街最为著名。从唐代开科到光绪三十年科举结束,东莞县共涌现进士241位,而在这条长200余米的王屋街,竟有进士17位。王屋街原名圆沙坊一甲,后因王姓家族聚居于此,故名王屋街。王家有家庙(今莞城医院食堂),庙前有一块麒麟浮雕,以纪念王家的始祖,明代著名人物王希文。
王希文(1492~1565)原名世宁,字景纯,号石屏,弱冠之年就入儒学为生员。嘉靖七年(1528)乡试第一(解元),次年,联捷成进士,授刑科给事中。王希文曾以《苏民十二策》上书,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并因此闻名天下。到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王希文因弹劾贪官,遭人嫉妒,方罢官才回乡。归莞之后,王希文倡导修建了道家山雁塔,并保存大量东莞古迹。
说起王希文,今日的东莞人也许既陌生而又熟悉,陌生在于:年代久远,资料不足,不易被今人记忆;熟悉则在于:他的事迹始终铭刻在莞城的大街小巷。却金坊碑上留下他撰写的《却金流芳记》,王氏宗祠的遗物,麒麟石浮雕目前保存在人民公园,这块其貌不扬的石雕纪录着王希文不畏权贵、弹劾贪官的历史故事。王氏家庙隐没在莞城医院达48年,在今天西隅老城改造大潮中,莞城医院面临拆迁,而由王希文首创,明代嘉靖十六年(即公元1537年)落成的王氏家庙,可惜目前已经被城市改造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