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则a) 真实地表达你的焦虑和担心。不必害怕孩子看见你哭泣或者看见你表现出悲伤情绪 b) 保证孩子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能够找到你。此刻倾听,交谈,拥抱或其他形式的关心都是必要的;在这种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更多身体接触和情绪关注。 c) 无论是对于所发生的一切还是对于孩子确定可以感受得到的痛苦,都可以表达你的悲伤。 d) 鼓励孩子面对悲伤的时候对自己要有耐心,告诉他无须给自己太大压力或对自己说太多“我应该”。 e) 和孩子谈论死亡后可能发生的身体变化。例如,人会用永远停止呼吸,会再也无法感觉到痛苦,等等。否则孩子可能对于死后人被埋葬的过程产生很多恐慌。 f) 在向孩子描述死亡时尽可能谨慎。例如,如果把死亡描述成一场永远无法醒来的睡眠,那么孩子很可能对睡觉产生巨大恐惧;同样,如果将某位亲人的死亡描述成“离开”,那么孩子可能会感到被抛弃。 g) 无论什么时候孩子谈及死去的人,不管他说多少这方面的事情,都不要阻止他。有时这种情况(孩子谈及死去的人)可能是会重复很多次的,但这将有助于孩子理解和处理他所体验到的丧失感。 h) 尽可能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很奇怪的问题。可以问他是什么样的想法让他们有这些问题,有时这种技术能让我们发现孩子对于死亡的误解。 i) 注意可能发生的自杀,也要留心孩子对于死亡的反应。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可能尝试自杀(有时候,当孩子听到亲人去了一个很美的地方,他会愿意和亲人一起去那个地方)。
2 需要避免的做法a) 不要让你自己的无助感阻碍了你去关心孩子 b) 尽量不要因为你自己不舒服而避开和孩子交谈。 c) 不要说一些去评价孩子的情绪的话,例如“你现在应该感觉好些了”,等等。对于孩子(或成人)来说要接受亲人的死亡需要很长时间。 d) 不要告诉孩子他“应该”做什么去应对这种悲伤。对于悲伤表达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e) 当孩子提及他所爱的人的死亡时尽量不要转换话题
3 更多避免的事情?a) 尽管对于你来说谈论死亡可能很困难,但这样可能对你和孩子都有好处。让孩子感觉到他不是被禁止谈论死去的人的,这是很重要的。 b) 不要因为害怕引起孩子的痛苦而避免提及死去的人,因为孩子根本就没有忘记。 c) Lkl d) 不要把死亡描述成一个人“离开”,这样经常会引起年幼孩子的误解。 e) 把死亡描述成“上帝把某人带走了”很可能没作用。儿童或青少年可能很难理解这个概念而且可能孩子对上帝的怨恨
4 悲伤情绪的不同阶段 这些阶段通常不会按顺序发生,但经常会有重复且有交叉: a) 否认:试图相信这个人(死去的人)会回来 b) 气愤:生气的对象可能是死去的人,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人,并且似乎是没有什么原因的。 c) 交涉:经常是和上帝之间的交涉,就好像上帝可以让人死而复生。 d) 内疚/沮丧:孩子经常会感到对他人的死亡负有责任,或因自己对死去的人的行为而情绪很糟糕。 e) 接受:这个阶段并不意味着缺少悲伤的情绪,或者不再有哀悼。相反,不论儿童还是成人,对逝者“正常的”的哀悼通常会持续一到两年,而对于失去至爱的人的悲伤则永远不会消失。即使是一位至爱的人已经死去很多年,人们也会在某一个时刻感到难过,这并不表示有心理问题;相反,这表明我们是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