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客人:登录 | 注册 | 控制面板 | 论坛信息 | 选择风格 | 搜索 | 帮助

黑珍珠 >> 『 旅途攻略 』 >> 2019国庆--徒步老莞城文稿本主题已阅读632次,回复2
本主题目前共有 1 人查看,包括 0 名注册用户 (有 0 位隐身), 和 1 名游客


作者    本页主题 2019国庆--徒步老莞城文稿 下一个主题:驴友中最具盛名的十家客栈  
tiger 
究级天王 [荣誉]
 

信息:坛主标志 该用户目前离线
来自:未填 align=absmiddle
发贴:355 贴 查找所有我发的帖子
积分:39
货币:1260 珍珠
注册:2008-04-28
2019国庆--徒步老莞城文稿


1.老莞城-四大家族-博厦张家

从姓氏的起源看,东莞张氏为唐玄宗丞相张九龄弟九皋之后,曲江人。其后裔迁居福建福清,至北宋淳化年间(990-994)有张岘为海丰尉来居东莞,为张氏始祖。目前,张氏子孙分支有博厦、篁村、新基、村头、水口、马坑、湛翠等地。张家玉、张敬修、张其淦,张伯祯皆其族人。

莞城博厦,是张姓族人的聚居地,张家是名门望族,在近代,张家精英辈出如星罗棋布。在清代,举人张敬修有修筑 举世闻名的可园,在三亩三(2204平方)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树,堂轩院,一并俱全。它雕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 张敬修官至江西按察歙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面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居巢、居廉在可园十年创建造没骨法、撞粉法画花鸟画家,并予传授,为岭南画派开创先河。

张敬修之后,张家的风流依旧延续,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数著名的抗日将领张达(1896—1975)。张达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先先后参加讨袁(世凯),北伐。陈济棠主粤期间先后任任虎门要塞司令。第二军副军长、军长。抗战期间,历任第62军军长兼琼崖守备司令,第十二集团军参谋长、副总司令,曾参加惠广战役和粤北会战。1945年8月,张奉命与徐景唐到汕头、惠州接受日军投降。后任广州行营高级参谋,于1946年冬,申请退役。1948年,任东莞明伦堂董事长。在任期间,关注莞邑文教、慈善事业,开办龙太行车公司,发展莞邑交通。解放前夕移居香港,1975年在港病故。

此外,张家英才在政治,经济,乃至于科教文方面皆有建树,张家玉后旁裔,张敬修曾孙张孟荣、张伯和昆仲,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后功成身退,未求分文,为世人称道。张敬修玄孙张如,历任东莞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科长,水利科科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科协副主席等职,张如的胞弟,著名作家张十方。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启正,毕生贡献教育事业,于数学各科造诣极深。张启正之子张华夏,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哲学家,

2.四大家族,王屋街王家:进士最多

莞城的西隅,原先是东江冲积下形成的三角洲。这块百余亩的土地时至南宋仍是一片人烟罕至的荒丘,时人管这片地方做“圆沙”,后来因不断有人从外地迁入,该地因而得名为“圆沙坊”。又云:“圆沙圆,出状元”。

结果,此偈仅兑现了一半,状元没有出过,可进士却出了不少,其中以北起振华路,南抵大芳园的王屋街最为著名。从唐代开科到光绪三十年科举结束,东莞县共涌现进士241位,而在这条长200余米的王屋街,竟有进士17位。王屋街原名圆沙坊一甲,后因王姓家族聚居于此,故名王屋街。王家有家庙(今莞城医院食堂),庙前有一块麒麟浮雕,以纪念王家的始祖,明代著名人物王希文。

王希文(1492~1565)原名世宁,字景纯,号石屏,弱冠之年就入儒学为生员。嘉靖七年(1528)乡试第一(解元),次年,联捷成进士,授刑科给事中。王希文曾以《苏民十二策》上书,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并因此闻名天下。到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王希文因弹劾贪官,遭人嫉妒,方罢官才回乡。归莞之后,王希文倡导修建了道家山雁塔,并保存大量东莞古迹。

说起王希文,今日的东莞人也许既陌生而又熟悉,陌生在于:年代久远,资料不足,不易被今人记忆;熟悉则在于:他的事迹始终铭刻在莞城的大街小巷。却金坊碑上留下他撰写的《却金流芳记》,王氏宗祠的遗物,麒麟石浮雕目前保存在人民公园,这块其貌不扬的石雕纪录着王希文不畏权贵、弹劾贪官的历史故事。王氏家庙隐没在莞城医院达48年,在今天西老城改造大潮中,莞城医院面临拆迁,而由王希文首创,明代嘉靖十六年(即公元1537年)落成的王氏家庙,可惜目前已经被城市改造拆除。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心汇流,滋润心田。

进入评分 资料 好友 消息 邮件 QQ 引用 回复 编辑 |  发表于 2019-11-11 11:49  |  1 楼 


tiger 
究级天王 [荣誉]
 

信息:坛主标志 该用户目前离线
来自:未填 align=absmiddle
发贴:355 贴 查找所有我发的帖子
积分:39
货币:1260 珍珠
注册:2008-04-28
RE:2019国庆--徒步老莞城文稿


3.四大家族,旨亭街容家:名人辈出
在莞城北隅,有一条北起葵衣街,南达振华路的麻石小街,据说古时这里曾建有一个旨亭,故名旨亭街。在很长的时间里,皇帝钦差或府城官吏来莞,必在官厅头上岸(今莞城兴隆街旁),而县令则在这金碧辉煌的旨亭里长跪,等待着来自远方的圣旨。
在这条街的横巷,有三间古老的青砖红瓦房,这便是近现代在中国学术界享富盛名的容家的住居。容家世代书香,其中以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书法篆刻家容庚先生最为著名。围绕容庚先生,我们不难发现容家世代属书宦之家,从清末至今,容家达人不绝如缕。容庚的高祖容廷华,清贡生,曾任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儒学训导;曾祖父容保民,举人;祖父容鹤龄,进士,曾任东莞龙溪书院院长;父容作恭,拔贡,著《聊自娱斋遗稿》;外祖父邓蓉镜,翰林,曾任江西按察使,晚年任广雅书院院长;四舅父邓尔雅,是广东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叔父容祖椿,岭南画派大师,曾师从居廉;弟容肇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我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192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解放前曾任教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他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顾问等;妹容媛,著名金石考古学家。
容庚:国学泰斗 东莞制造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1926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毕业。曾任燕京大学教授,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员,北京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第一届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毕生从事古文字、书法篆刻的教学和研究,对金文和青铜器的研究素负盛名。
  容庚是一位在现当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国学大师。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忠实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毕生献身学术,立足传统,博学笃行。

4.莞城西隅区的骑楼老街
明代的莞城,城市中心只有三厢一坊,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自清代以来,城市的中心的区域开始突破深厚的城墙和深阔的护城河,发展到西隅和北隅的“城外十二坊”。
西隅商铺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独有的骑楼建筑。骑楼建筑,是一种特别适应东莞身处的南方亚热带气候,由独特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熔铸而成,曾在20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重要建筑。这些建筑记载着东莞昔日的风土人情,在20世纪岭南建筑史上曾经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如今拥有长达八十年历史的骑楼,主要分布在今天莞城西隅的振华路、大西路、维新路、和平路等旧马路。这些年代久远的商厦标志着近代莞城成行成市的辉煌:打锡街(今振华路)专营锡器,卖麻街(今大西路)专卖黄麻,文房街(今中山路)主营布匹,猪仔圩(今维新路)专卖猪仔,其他如卖饭街、皮鞋巷、果巷、葵衣街、床街、炉街、元宝街、钉屐街、纸扎街、豉油街、道富巷、芽菜巷、油巷等均趋于专一化。
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典型民居
清末民初,豪门富商们在广州城西一带兴建了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西关大屋”。其实,莞城的很多民居与“西关大屋”有颇多相似之处,如大多数居屋的大门口都装有大木门、趟栊和矮门,这与“西关大屋”无异。
 
莞城的民居幽雅古朴、精雕细琢的作工和美观坚固的建筑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绚丽画卷,给莞城增添了无限迷人的色彩。家居讲究风水与座向。房屋座向,多选择座北向南,即使客观条件不允许,也要尽量争取做到向东南、南多东少或南多西少的座向,使之能炎夏不纳暑气、寒冬可挡冷风。
“通花”窗是莞城家居的一大特色。一般建房取地势较高之处或人工填高,以利通风、采光(阳气),同时争取尽量适当多开窗户。古时的窗多采用陶土涂上绿釉烧制成花草或金钱等吉祥图案的“通花”窗,镶砌于墙上为窗,且常年不用窗门,令空气常年流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心汇流,滋润心田。

进入评分 资料 好友 消息 邮件 QQ 引用 回复 编辑 |  发表于 2019-11-11 11:50  |  2 楼 


tiger 
究级天王 [荣誉]
 

信息:坛主标志 该用户目前离线
来自:未填 align=absmiddle
发贴:355 贴 查找所有我发的帖子
积分:39
货币:1260 珍珠
注册:2008-04-28
RE:2019国庆--徒步老莞城文稿


5.可园的兄弟园林-道生园和欣遇园
    除了闻名中外的可园外,莞城其实也不乏上乘的岭南园林,位于莞城西隅的道生园和欣遇园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道生园建于清代,全盛时期的面积约750平方米,为平庭和水庭的中庭串列式布局。园西临街外小涌(填没)过桥进入内小院,往北穿月洞为水庭,折至南侧为平庭,两庭间以花作为间分隔。平庭南面为“问花小榭”,与花厅对朝;东面连以复廊,穿月洞门通往住宅部分。榭附墙而建,设八角门与后面的书房相通。庭中地面墁青色大阶砖,两旁筑有花基,可供摆盆栽花卉;阶前疏落点缀两支石笋,西墙一带种植几丛翠竹芭蕉,意态清幽,颇有“花间隐榭”的风趣。北面水庭,以池塘(填没)为中心,西设澳口,有石板桥通,池北的航屋(已毁)和楼厅,沿池短栏曲绕,石径平铺,局面比较开朗。庭的西南隅筑台可登临,上有一棵直径达80厘米的老龙眼树,浓荫遍盖。道生园有名称建筑物是船厅名心、慎馀堂、静娱室,四照轩、曼陀花馆、花活草堂、问花小榭等。水庭景物,除楼厅还比较完整外,均已拆毁无存。
    欣遇园与道生园相邻,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典型清末民初二层的楼房建筑。欣遇园的中心是一个灰沙垒成的大地堂,其余建筑物绕地堂周围排列,过去的年代,大地堂是族人聚会及邀请曲艺园、粤剧戏班演唱之公共场所。园中有花圃、开井、水池、船厅、闲缘别墅及多所住宅。纵观全局,这是一座大园包小园,曲径回廊的深院大宅。
可惜的是,如今的道生园拆迁后只剩下仅有的几间房屋遗址,至于欣遇园,经过历代的改造早已面目全非了。
6.却金亭--明代清廉为官的记录
东莞却金亭因却金亭坐落于今广东省东莞城区光明路与教场街交叉的街角处,内有“却金亭碑”。该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碑高184厘米,宽102厘米,青石碑身和红砂岩的底座显得非常厚重。石碑打制得相当仔细,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着细腻的云海花纹,花纹间是古篆体的碑额。根据碑文的记载,当时广东一带有些地方对外通商秩序混乱,贿赂和乱罚问题严重。 兼管东莞水路贸易口岸的番禺县尹李恺上任后,对外商“文明执法,勿得骚扰。”外商非常感激他,由泰国商人奈治鸦邀集外商,筹得一百两白银,送给李恺,李恺坚决不受。奈治鸦看无法将银子退回给外商,就到广州找到李恺的上司,请求将这笔钱建个亭子,以表彰李恺的廉政。得到批准后,奈治鸦看便在当时东莞最热闹、人流最集中的地方———演武场筑亭、建坊、立碑、挂匾,名却金亭,碑即名“却金亭碑”。
这座460多年前由外国商人竖立的石碑,不仅记载了明朝时期东莞给外商创造良好投资、贸易环境的史实,也反映了当时我市民风淳朴,文明廉政的形象。是东莞市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却金亭碑”已被列入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却金亭碑作为明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7.四大家族,县后坊李家:名震一时
在莞城东隅的县后坊,素为李唐之后的名门望族所居住。同治年间,东莞名医李槐芬在东门辟“十亩园”,该园楼宅建于高丘之上,坐北向南,正对旗峰,园内广种中华百花、岭南佳果,其中以单核白糖黄皮为众多莞人所称道。
  李家在近代可谓人才济济,自清末始达人不胜枚举:李乐山,清末著名画家;李槐芬,精通医术,首创十亩园;李章达、李扬敬,革命抗日,功勋两全;李汉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军人家属学校校长;李树英,曾任黄埔军校教官;李国基,一代画师,享誉省港,从事教育数十年,桃李满天下。以李章达和李扬敬最为闻名。
李章达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当过孙中山的警卫团团长。他不但保卫孙中山的安全,而且是孙中山三大政策及政治主张的坚决维护者和坚定追随者。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他被选为中央常委兼秘书长,
 李章达的族弟李扬敬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时期历任旅长、师参谋长、师长、军长、纵队司令。1936年授陆军中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官。l945年8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49年2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同年秋,调任广州市市长,旋任海南防卫总部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李扬敬升任军长后,较长时间主持了东莞明伦堂,开展社会赈灾慈善。李扬敬于1935年在莞城开办明生中学(今莞城职中),还办过小学和幼儿园。

           8.  资福寺典故(现在莞城中心小学)
东莞资福寺始建于公元962年(南汉大宝5年),最早由南汉禹馀使捐住宅建成,距今已有1048年历史。资福寺几经损毁和修缮,上世纪30年代,资福寺僧众四散,后东莞县立第一小学迁到资福寺,并拆毁寺内建筑扩建小学,现在是莞城中心小学所在地。1974年,随着大雄宝殿被拆,资福寺不复存在。资福寺重建筹建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大文豪苏东坡与资福寺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苏东坡不仅曾夜宿资福寺,还于公元1100年写下三篇文章,名为《广州东莞县资福禅寺罗汉阁记》、《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广州东莞资福堂老柏再生赞》,流传至今。另外,苏东坡用至爱的犀牛带换取佛舍利,并将其供奉在资福寺内,此事在他的《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一文里有记载。可惜在公元1277年,元将张弘范攻陷东莞,取佛舍利进京。
为纪念苏东坡,1896年,资福寺后建东坡阁,嵌苏氏《罗汉阁碑》(残石)于壁,由莞人进士邓蓉镜募捐建成。后来东坡阁在1953年左右被拆,苏轼残碑放在当时的东莞县立第一小学校内图书馆,后不知去向。据资料记载显示,资福寺中原有一个大铜钟,该铜钟由该寺僧团募铸于公元1346年。铜钟重2500公斤,高2.1米,口径1.2米。钟款在钟的上方,分4面正书,每面17行,每行字数不等,记述当时僧众化缘铸钟经过,开列施主名单及其捐财物数量,还记有鸣钟规则、祝词偈颂等。四面的间隔处分别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在钟腰处横列咒语、梵文。
此钟铸造时,曾经掺入波斯人捐赠的一种贵重铜料--真瑜铸成。1973年6月,伊朗参议院长法多尔·谢里夫·埃马率友好代表团来我国访问时,向周恩来总理提及东莞资福寺铸的铜钟有波斯人所捐真瑜投入铸造的事,还说此史实在伊历史有记载,要求一睹为快。当时依照上级指示,曾将资福寺铜钟运去广州参加中伊文物展览。现在东莞博物馆保存。

9.历史文化街:象塔街
  象塔街历史街区位于县署旧址西南侧, 核心区保护范围1.07公顷,是历史城区内历史最悠久的街区。公元962年,东莞古时候有野象为害庄稼,南汉禹余宫使邵廷琄命人捕杀之,并聚象骨埋于资福寺门前,建石塔以镇之,东莞人俗称为“镇象塔”。地名“象塔街、寺前街”因此而来。


10.西城楼-迎恩门
据崇祯年《东莞县志》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指挥使常懿见东莞县城狭细逼仄,开始实施扩城计划,新城主要向西南和东南方扩展,将钵盂山(即今日人民公园)和道家山(即今日文化广场一带)囊括入城中,扩城后的县城有四座城门,东门曰和阳(今东门广场)、南门曰崇德(今人民公园南门广场一带)、北门曰镇海(今北门桥一带),而迎恩门就是在扩城之后修建的县城西门。
迎恩门原建有瓮城,俗称"仔城",以增强城池防御能力。仔城上刻有"迎恩"二字。因古代由广州城到东莞城宣旨的朝廷官员都由西边水路来,所以西门名"迎恩",意即"奉迎圣恩"。
受天灾与兵祸影响,明清历代都对城楼修葺或重建,随时缺坏补治。
清咸丰四年(1854年),反清组织三合会首领何六在东莞石龙响应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事 ,率众流民进攻县城,城内寺庙、衙署连同城楼遭到焚毁,战事过后,官府因财力拮据,城楼从简获修。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传入,因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与市政建设对土地的需求日增,城墙和城门这种"封建旧物"严重阻碍城市发展,应该被淘汰拆除,全国掀起第一轮拆墙运动。省城广州、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城墙均在这个时期被拆除。但东莞县城并没有跟随这股时代风气,县城城墙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
1938年日军入侵东莞,同年11月20日夜晚10时莞城沦陷,东段城墙在战斗中塌陷,日军由东门进入莞城。至1949年前,莞城的城墙东段与南段基本已废,东门与南门上的城楼已无存。
1952年,因县城需要扩建马路,城墙上的红砂岩被拆下用作铺设路基,城墙夯土层逐渐被挖取用作民房建造。现东莞市人民公园仍然遗存一段古代东莞城墙的夯土层。
1958年西城楼大修,改建为重檐歇山顶,拆除城内东莞资福寺(址今莞城中心小学)的大雄宝殿,将大雄宝殿的绿色琉璃瓦用到西城楼屋顶上。
1975年为舒缓交通压力,在原本唯一的门洞两边各加一个门洞,变成三个门洞。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心汇流,滋润心田。

进入评分 资料 好友 消息 邮件 QQ 引用 回复 编辑 |  发表于 2019-11-11 11:51  |  3 楼 


推荐给朋友 打印模式 文章模式 
论坛跳转:


  快速回复
标题:
文章内容:




上传附件: 关闭
用户名
密 码



黑珍珠 >> 『 旅途攻略 』 >> 2019国庆--徒步老莞城文稿本主题已阅读632次,回复2

Powered by BMForum Plus! 3.0 Build 5815  Skin By nzl5423
粤ICP备0500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