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桃源深处有人家 [打印本页]
作者: VagabondTony 标题:[转帖]桃源深处有人家 时间: 2004-03-14 01:06
一成不变的日子,忙忙碌碌的工作,使得我已经听不见岁月流动的节奏,只是在某些时刻,比如喧嚣过后的寂静夜里,一颗心总觉得有些憋屈与失落,生命不应该是这样单调的,生命也不该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失。于是在温饱之余,就想去寻找自由新鲜的感觉。旅游应该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古人也很讲究人生壮游的,于现代人来说,游历的广度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素质的尺度。中国很大,穷尽我们的一生也未必能走完这些山山水水、古寨村落,但有些地方不去就是一种遗憾。而且我相信,旅游就是一种阅历,就是一种微妙的人生境遇。

  出去游玩,其实也只是想走走、看看,回味一下旅途中人与自然交往碰撞时产生的一些感悟,并不想学那些学究的样子,每到一地总要去找寻一些历史典故或是挖掘一些故事,然后考证一番。只是到了宏村,却不自觉地起了探索之意。宏村原名弘村,取其博大之意,在清乾隆年间因与“弘历”名重,为避讳改名为宏村。远远地,还未走近那个掩映在一排排绿树丛中,碧水环绕、白墙黛瓦的小村落,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四面山色青青,岚气飘逸,村落水天一色,浓荫翳如,村前小桥下水流脉脉,水塘中长满了一池白荷,莲叶田田。更奇特的是这座村落是一座牛形水系古村落,村中人介绍:全村以耸峙高昂的雷岗山为“牛头”,苍郁青翠的古树为“牛角”,村中鳞次栉比的楼舍为“牛身”,碧波荡漾的塘湖为“牛胃”和“牛肚”,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为“牛肠”,村四周河上的四桥为“牛腿”,整个村庄如一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间。我听着竟如神话一般。

  宏村宛如世外桃源,有人曾考证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取材于宏村所在的安徽黟县。村中明清时代的徽派民宅,飞檐、雕梁、画壁、大堂、天井、回廊、鱼池及美人靠等布局精美,而村中的小巷、石板路、石坎阶、参天古木、百年牡丹......,无不散发着一种远古的气息,很多的景象耐人寻味。走在村口南湖的石桥上,想起<卧虎藏龙>里李慕白牵着马从这走过,那年看电影时对这镜头印象特别深。这南湖呈弓形状,湖上的石桥就是搭在弓弦上的一支箭,取的是镇邪之意。而这石桥也是村民每天出入之路,想想其中含意让人玩味不已。

  宋代以来,风水理论在徽州的影响及发展越来越大,古徽州同时也是程朱理学之乡。现在徽州人就打出了“程朱理学”的旅游品牌。我不懂风水学,因了宏村却知道了这风水学讲究的应该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意念与境界。纵观中国的历史,风水学的地位十分重要,从先秦的道家理论和周易的研究发展都可看出来,古人一直在探索着人与自然的谐合之道。中国风水学上的人居理论,了解起来真是很意思的,比如“负阴而抱阳,背山而面水”,还有“藏风得水”、“藏风聚气”,讲究来龙去脉什么的。宏村的汪氏祖先中有一个叫汪思齐的,很是博学多才,知建筑、水利、地理、堪舆之说,他和风水先生考察筹划后,认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而且“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富凤贵”。在村中有一天然地下泉水,于是他们根据宏村的山形地势,引泉水以凿圳绕村屋,引水入天然窟处建池塘,以蓄“内阳水”,村落“建成牛形”。宏村人认为这样方可达到“共跨锦绣蹁跹,乃左乃右,峰倒池塘”之效果,而且可“延绵万亿子孙”。从此,宏村汪氏家族开始逐渐兴旺起来。由此看来,我觉得宏村是集中国风水学之大成的一个典型。其实从宏村的形成历史来看,古人在八、九百年前就具有了村镇整体规划及保护自然及居住环境的先进观念。从今天眼光来看,其文化价值具体表现在了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的动态平衡与审美情趣上。

  宏村的人工水系网络可以说是相当完美,宏村的灵秀俊美在一个“水”字上用活了。在风水学上来说,水的走势也有讲究,最好是由西向东慢慢流过,在村落的南面形成湖泊池塘,宏村人依村中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清泉顺沟渠从村中每户人家门前流过,其声淙淙,而且始终处于流动飞溅状态,有些直贯村舍之中,穿院入池,满屋清凉,再流入村中的月沼,最后汇入村前的南湖。据说北京的北海中南海,还有人工的金水河也是据此理论来的。水是至阴至柔之物,“有水则灵”,比如人的眼睛,水汪汪的看起来则灵气十足,惹人怜爱。而人的居住之地,有了水的调和,则人的心态应当会时常保持着平和安稳,水时时安抚着人心,使之不至于暴躁易怒,这也符合养生学的观点。如今看来宏村这流水不腐的活水系集实用、美化及生态三大功能于一体,既用于生活、生产,又利于防火,还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行进在宏村的石板小巷中,穿梭于村中飞檐雕梁的明清古民居中,我无时不感悟到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底蕴是那样地悠久绵长,从中我一步步读出了历史的缩影。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徽商贾儒结合,儒政相通。他们一方面广置田亩,建筑华宅园林,一方面为家乡修筑山路,好与外界连通,让徽州后人能走出大山。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当得益于此吧,否则也不会有如今走哪儿也不丢脸的京剧国粹了。宏村的100多幢徽派民居建筑,从名字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之深厚,如承志堂、三立堂、乐贤堂、树人堂、德义堂等,也能从中看出程朱理学对其的影响,仿佛置身于一种宗法家族孝悌伦理的道德规范与文化氛围中。这些宅院整体设计十分协调,布局均衡,很多的地方构思细微,实用功能很强,有些在我看来也十分具有人性化,如“四水归堂”,天井四周的瓦面向内倾斜,雨水只会沿瓦面流入水枧内,不会流到邻家屋墙,避免了邻里纠纷,还有个好听的含义叫“肥水不流外人田”。不由得想起小时候住在大杂院时,家里就因为邻居家的屋檐水淌到自家墙上,家里终日潮湿不堪而与邻家有过一番交涉。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徽派建筑艺术中的“三雕”艺术,无论砖雕、木雕、石雕,触目皆是,无一不精工细缕,精美如画,极富立体感。砖雕门楼恢宏大气,印象中比较深刻的还记得木雕有“百子闹元宵图”、“唐肃宗宴官图”、“百忍图”、“二下四孝图说”,还有“八骏图”,更是随处可见梅兰竹菊鱼虫等各式图案,而承志堂中的石雕“喜鹊登梅图”,刀刻笔力浑雄有力,状如书卷,这些雕刻无不栩栩如生,精巧逼真,古朴典雅,透着一股灵气。最为可惜的是有许多的木雕毁于文革,人物头像被铲掉,十分遗憾。不过村民们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文革期间为了保护这些雕刻,村民用黄泥把它们全部糊上,文革后在清洗黄泥时不小心铲掉了,若果真如此,那就更为遗憾了。民居中有许多具有自省及自勉意义的楹联,如“澹泊明志,清白传家”,“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闲谈莫论他非,静坐常思己过”......这些楹联和那些雕刻艺术都向我们述说着远古时代的节气风范,让人慨叹不已。文化的沉淀,让宏村的历史显得厚重而耀眼。

  还记得走出承志堂时,忍不住地频频回首,心还在那院子里没出来,下石阶时就扭伤了脚腕,还好随身带得有云南白药喷雾剂。而在此之前,当我流连于苏州的掘政园时,因贪恋园中美景,也曾狠狠地摔了一跤。不禁有些笑自己的痴迷,每当用心去寻找和发现老祖宗留下来的古朴之美时,总会有些许的迷失。

  徘徊在这些幽深的古宅中,攀攀小姐的绣楼,坐坐美人靠,穿过幽深的天井堂屋,就是那墙头的青青古藤,也让你觉得把都市洒在胸中的尘嚣一扫而光了。一时间只想溶入这传统文化的脉血中去,只觉得古人比现代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韵致。感受着那遥远年代的气息,耳边仿佛有人在轻轻吟唱,那唱腔婉转悠扬、缠绵低徊、韵味十足,分明讲述着一个个古老动人的传说,不觉荡气回肠,醺然醉也。

  恍惚间,竟十分渴望回到那个深远的年代里去。


                                                             作者:意中
签名:  我对你惘然,却并非无所失的--很久以前,我便已是你手中那一杯浅浅的清茶了。
黑珍珠 - Powered By BMForum Plus! 3.0 Build 5815